作者: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5-03-26 09:20
从张景宪到王德建、黄运清,从寻亲志愿者协会到“让思念发光,帮英雄回家”公益活动,从菏泽到全国,无数与烈士素不相识的人,还在奔波,还在寻找。“烈士”两个字,让这种寻找成为了一种责任。这是信仰的传承,更是红色基因在血脉中的延续——
菏泽市鲁西新区张和庄社区有一个烈士陵园,园内136个坟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无名烈士。
2008年清明,社区书记张景宪带领党员扫墓时,一名老党员说:“我们年年来扫墓,这些烈士家是哪里的都不知道。现在日子过好了,能不能帮他们找找家?”
“帮烈士找家!”张景宪萌生了这个想法。
从村里老人口中得知:1947年冬,解放军的一所战地医院设在了张和庄。当时伤员很多,没有抢救过来的就葬在了村西。张景宪当过兵、打过仗,知道牺牲对一个军人家庭意味着什么。
从2008年开始,张景宪开着他的破面包车,有空就跑,菏泽、济南、北京,查资料、问熟人,考证出当年的战斗为“菏考奔袭战”,参战的是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。循着这条线索,2012年底,张景宪从山东省荣军医院追到新泰市泉沟镇,找到8纵的一名老兵,得知当年参战的部队是8纵23师的67、68、69团。
4年的时间,张景宪跑了几千路里,终于找到了部队番号。但60多年过去了,曾经的8纵23师又在哪里呢?不久,菏泽媒体报道了为无名烈士找家的事。一名叫刘浩然的退伍兵看到后联系张景宪,说自己服役部队的前身就是8纵。这个消息让张景宪激动万分。
2014年6月,张景宪来到这支部队,找到当年的战斗资料。资料记载,陵园里埋葬的136名烈士,有名有姓的有94名,其中有详细籍贯记录的86名。
6年的奔波,136名“无名烈士”中大部分有了姓名和家庭地址。
张景宪开始为这86名“有家”的烈士一一找家。
首先从职务最高的副连长张文禄找起。由于登记的地址是70年前的,张景宪打了一个星期的电话,才确认了烈士的老家。几经周折,联系上烈士的侄子张启华,得知烈士张文禄的妻子早已去世,无儿无女。张启华带人连夜从辽宁赶来祭奠。十天就找到了一位烈士的家,张景宪信心倍增。然而,接下来一连打了半年的电话,由于区划变更、地址模糊、记载不准、人员搬迁等原因,再也没有新的进展。
这时,张景宪想起,自己当兵时,即便身在战区,邮递员也能准时把信送到。于是,张景宪开始按照烈士资料留存的家庭地址写信。写上烈士的名字、年龄、部队番号、牺牲时战斗的名称,留下自己的电话。几十封满含期待的寻家信发向山东、贵州、广西、福建、浙江、广东……
不久,这些信又回到了张景宪的手中,只不过信封上多了几个字:“查无此人”“查无此地址”。半年后再寄一遍。希望随着信件的寄出一次次燃起,又随着信件的退回一次次破灭。
为引起邮递员重视,张景宪琢磨着在信封写上了一段话:“该烈士于1947年12月牺牲于菏泽战役,望邮递员同志再辛苦一下,帮烈士找到家”。
正是这段话,引起了临沂市蒙阴县坦埠镇邮递员王德建的注意。2016年6月13日,他分拣邮件时,一封收信人为“公建厚烈士”的信再次出现在他的眼前。他记得因收信地址“朱下村”不存在,已经退回过一次了,这段话让他明白了事情的原委。王德建带着这封信,见老人就问,逢年龄大的就打听,历经波折,终于找到了“公建厚(实际为龚建厚)”烈士的亲属。
寄信寻家的成功,让张景宪看到了希望。他将临沂地区十多位烈士的地址交给王德建。王德建发动他的邮递员朋友,为3名烈士找到了家。
2019年8月9日,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的投递员黄运清,接到了一封来自张和庄的寻亲信。黄运清到县里10余个部门和乡镇查询,在朋友圈转发了信息,一直未找到相关线索,于是反映给了媒体。昭通市媒体发了篇报道《一封无法送达的“寻亲”信》。施明山烈士的亲人看到后,联系上张景宪。2021年3月30日,烈士的侄、孙三人来到张和庄烈士陵园,抚摸着英烈墙上“施明山”的名字,痛哭失声。他们把从家乡带来的泥土,轻轻地撒在无名烈士墓碑前,又从烈士陵园捧走一把土,带回云南老家。施明山终于魂归故里!
为烈士找家的事引起了社会的关注,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为烈士找家的行列。菏泽市成立了烈士寻亲志愿者协会,设立了烈士寻亲热线。
2019年,山东省网信办联合新华社,发起“让思念发光,帮烈士回家”公益寻亲活动,当年张和庄的19位烈士找到了家。2021年,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也加入到“让思念发光,帮英雄回家”公益活动,为烈士找家的队伍更加强大了。
从张和庄寄出的找家信还在不断退回,但每年春节和7月1日,信还是雷打不动地按时发出,一年又一年,已寄出1000多封。十几年来,张景宪行程1万多公里,已为40位烈士找到了家。
刘海鹰